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国戏进修班学术研讨会”近日举行。当代豫剧代表人物李树建分布于基层院团的弟子们首胜证券,在戏曲最高学府经历了一次名师倾囊、弟子笃行的双向奔赴。
之前,河南曾经以“剧种”为战略首胜证券,与中国戏曲学院合办过豫剧班、曲剧班、越调班。而此次则是以艺术家弟子为核心,开创了全国戏剧界名师带徒与院校结合、共同升华的新路。中国戏曲学院与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现校地协同、产教融合,让基层演员有机会走进“国家队”,同时让“国家队”资源直达基层,促进了“民间沃土”与“艺术殿堂”的相互成就。
据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蒋愈红介绍,多年来,在李树建的带领下,首次完成豫剧“忠孝节义”中华美德四部曲;首次举办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首次召开全国豫剧工作会;首次组织河南稀有剧种和民营院团晋京展演;豫剧首次以整台剧目的形式登上美国百老汇和好莱坞杜比大剧院;首次在上海、北京、郑州三地同时探索小剧场演出;首次在北大、清华建立传承基地;首次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地方戏(豫剧)本科班……而此次,又是首次在中国戏曲学院举办流派弟子进修班。这一系列开创性的行为,也让李树建走在了剧种领军人的前列。
展开剩余63%谈及此次进修班的意义首胜证券,蒋愈红认为,不仅实现了国家级戏曲教育资源与地方戏曲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弥补了地方剧种长期以来“重技轻文”的人才培养局限,为地方剧种破解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在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看来,此次中国戏曲学院与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联合办班,是首次面向基层院团、民营剧团、新文艺群体和流派传人成建制招生,意义重大。
其中一个月的线下集训以及研讨会和汇报演出,构建起了“理论+实践”,“专业+思政”,“课堂+舞台”的立体化培养模式,把“守正创新”融入血脉,把“服务基层”写在大地。培训汇聚了二十余位名师名家,通过一个月的系统授课与手把手传艺,学员们实现了表演技能的全面提升,并深化了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解。
参与此次进修的学员,大多来自基层院团、民营院团和新文艺群体,他们是戏曲艺术的坚守者、传承者,更是传播者,长期扎根基层、活跃民间,是与老百姓最亲近的一支文艺队伍。经过系统学习后,站在舞台的他们不仅表演技能、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几乎每一个人对于剧种本身都可以侃侃而谈。学员代表郝晓亮、戴景超、韩中亚、董胜利、李鹏飞等人一一发言,他们表示,过去,演员们常说要“闯市场”,要多见世面,而这个进修班正是提升自我、开阔眼界的好机会。只有见得多了、思考得多了、本事强了,才会有真正的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应该建立在每个人对自己职业的执着和征服观众的能力之上,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据悉,进修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系统性全方位教学方式,课程设计上,既有唱念做打的精研锤炼,更增设戏曲传播学、新媒体运营等前沿内容,全方位提升学员适应新时代的综合能力。为期一个月的线下教学中,二十多位名师名家授课,手把手传艺,学员们累计完成了二百多课时的各类专业课程学习,观摩研讨十多场,人均撰写学习日志两万余字,收获颇丰。
出生在汝州,求学在洛阳,登台在三门峡,立业在郑州的李树建,做了院团领导之后一直有一个夙愿,就是让自己的弟子们到中国戏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进行系统性地学习。如今已是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的李树建,动情回忆了自己40年前在中国戏曲学院勤工俭学的时光。“短短两年的时间内,我在中国戏曲学院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没有学院的培养,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首胜证券
发布于:北京市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